暑期来临,很多游泳馆中孩子成了主力军。记者走访多家游泳馆发现,救生员兼任教练员的情况非常普遍,几乎很难见到专门坐在救生椅上观察的救生员。而在救生员的招聘方面,一些用人单位明显也并不上心,无证就能上岗。还有些单位要求“有证”,但居然用网上做的假证就能蒙混过关。(7月16日《北京晚报》)
夏日炎炎,游泳馆成为孩子们的“避暑胜地”,但多地曝出的救生员缺位、资质造假等问题,让泳池安全防线形同虚设。救生观察台空无一人、教练员“兼职”救生员、假证蒙混上岗……这些乱象背后,是对生命的漠视,更是安全责任的集体“溺水”。
救生岗“名存实亡”,安全网漏洞百出。根据国家标准,游泳馆需按面积配备专职救生员,且必须持证上岗。然而现实中,救生员往往被“挪用”为教练,忙于教学而无暇监护全场;部分场馆甚至为节省成本,直接让无证人员上岗。当救生员的目光只聚焦于付费学员时,其他游泳者尤其是儿童的安全,便成了“无人盯防的盲区”。更讽刺的是,一些场馆的救生椅成了摆设,灯光昏暗、视线遮挡等隐患叠加,进一步放大了风险。
资质造假泛滥,监管防线“失守”。救生员资格证本应是生命守护者的“硬门槛”,但一些用人单位却对资质审核敷衍了事。电商平台上,假证贩子公然叫卖“官网可查”的伪造证书,甚至仿制旧版证件外观,而部分场馆竟对假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松散的管理态度,暴露出行业监管的严重缺位。
安全不能“兼职”,责任必须“到岗”。游泳馆作为经营主体,必须将安全置于利润之上。一方面,需严格区分救生员与教练岗位,确保救生员专职值守;另一方面,应通过人脸识别、联网核验等技术手段杜绝假证漏洞。监管部门更需主动出击,对违规场馆“零容忍”,建立黑名单制度与常态化抽查机制。此外,家长也应提高警惕,选择合规场馆并全程陪同孩子,避免将安全责任完全寄托于他人。
生命只有一次,泳池的碧波之下容不得半点侥幸。救生员的每一次“脱岗”,都是对安全防线的瓦解;每一张“假证”,都可能成为悲剧的导火索。唯有场馆、监管、公众三方合力,才能筑牢这道“生命护栏”,让孩子们的笑声与安全始终相伴。
作者 苑广阔
责任编辑 吕世成 陈洁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
相关文章:
【春城时评】救生岗岂能虚设07-17
扬鞭逐梦强根基,守诚砺教夯底蕴 ——灞桥区庆华小学教育集团举行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工作总结大会07-05
私装防盗网不可取07-01
灞桥公安开展禁毒宣传活动06-29
今年气候年景总体偏差 陕西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工作06-27
未雨绸缪科学防范 切实筑牢汛期安全防线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