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芭蕾足尖下的中轴线:申遗周年全球共赏(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17:52:00    

【点睛】当西方芭蕾邂逅东方古建,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周年之际,恰逢中国免签政策的光彩映照,北京正以从容开放的姿态,向世界铺展文明瑰宝的壮丽画卷。舞者施亦娜凭借十余年对芭蕾的深厚挚爱,以足尖细腻编织出中轴线的四季晨昏,令历史的温度在艺术中缓缓流淌。

作者:张爱东

特别鸣谢:施亦娜、马士英、汪艺、李建生、贾宜良

北京中轴线上,一座座建筑以其独特的风貌,连同古老砖墙上弥漫的生活气息和文化韵味,

共同向世界述说着中国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所展现的智慧、力度与坚定决心。

作为中轴线的“龙睛”,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由城楼(通高40.36米)、箭楼和瓮城共同构成了九宫防御体系。

前门牌楼,亦称正阳门五牌楼,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关键地标,矗立于前门大街北端、正阳门箭楼南侧。

该牌楼始建于明正统年间,采用五间六柱五楼的冲天式木结构设计,历经火灾、战乱等多重磨难,几度损毁与重建。

1955年,因应交通需求而被拆除;2008年,依据历史原貌在原址得以复建,

并运用传统的“一麻五灰”工艺,正中题书“正阳桥”三字,荣膺“国门牌楼”之美誉。

前门作为北京中轴线南段的核心地标,将正阳门、箭楼与前门大街紧密相连。

它不仅是古都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更是皇家礼仪与市井生活的分水岭,承载着传统商业文化的蓬勃生机。

前门见证了中轴线上“城与墙”、“礼与俗”的交融共生,成为解读中轴线双重文化内涵的关键所在。

天安门雄踞于北京中轴线的核心地带,北倚故宫,南瞰正阳门,

曾是明清两代皇家礼仪的璀璨舞台,又作为现代中国的标志性建筑而闻名。

它不仅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更焕发出鲜明的时代精神,成为中轴线上“古今交融”的璀璨节点。

国庆节天安门的大花篮,

不仅是喜庆的象征,更承载着对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深切祝愿,

同时也深刻体现了节日氛围中的家国情怀。

太庙:当芭蕾舞与汉服交相辉映,

漫步在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群落之间,便上演了一幕穿越时空的诗意对话……

申遗成功后,北京中轴线不仅吸引了中外游客的广泛关注,

成为文旅地标的璀璨明珠,更跃升为国际友好交往与文明互鉴的耀眼舞台。

太庙坐落于北京中轴线东侧,

作为一座重要的礼制建筑,它曾是明清两代皇室祭祀祖先的圣地。

这座建筑承载着深厚的古代宗法礼制与家国伦理,

与位于西侧的社稷坛遥相呼应,共同诠释了“左祖右社”的都城规划核心思想,

从而成为中轴线礼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

太庙:当芭蕾舞与汉服交相辉映,

漫步在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群落之间,

便上演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诗意对话……

在北京中山公园“保卫和平”牌坊前,

芭蕾舞与汉服的邂逅,

使得古今文化相互辉映,共同勾勒出一幅浪漫与厚重交织的诗意画卷。

夜幕低垂,中山公园社稷坛前的银杏大道显得格外宁静而雅致,

宛如一条通往童话世界的梦幻通道。

中山公园内的社稷坛,位于北京中轴线西侧,是构成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要素的关键部分。

该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曾是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太社(土地)与太稷(谷物)的专用场所,充分体现了“左祖右社”的古代都城规划理念。社稷坛上铺设的五色土(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象征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统治思想。其祭坛形制及建筑布局严格遵循《周礼•考工记》的古典规制设计。1914年,社稷坛被改造为中央公园(后更名为中山公园),标志着北京中轴线逐步向公众开放的历史进程。

先农坛位于北京老城外城西南部,与天坛沿北京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先农坛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构成,内坛的祭祀建筑包括先农坛祭坛、耤田、观耕台及太岁殿建筑群。外坛则设有神祇坛和庆成宫。作为现存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皇家祭祀农神场所,先农坛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农耕文化的深厚敬意,还承载了明清两代国家祭祀先农的礼仪传统。

万宁桥下的镇水神兽,原名“趴蝮”。其云纹、水纹、波浪、漩涡等雕刻工艺极为精巧。

作为龙生九子之一,趴蝮生性喜水,常镇守河道,以捕食河妖为生,是保佑一方风调雨顺的吉祥象征。

万宁桥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

也是北京中轴线的核心部位,见证了北京从元代至今的城市发展变迁。

夜色如水,万宁桥在暖黄灯光的映照下,静静诉说着700载的沧桑岁月。

它仿佛与历史演绎了一场梦幻般的共舞,在岁月长河中镌刻下灵动的诗篇。

万宁桥作为北京中轴线上唯一的元代遗迹,亦是该线上历史最为悠久的石桥,素有“中轴线上第一桥”的美誉。

它见证了元、明、清三朝中轴线的延续与发展。

其单孔汉白玉石拱桥的设计,

不仅实用且充满艺术美感,堪称元大都城市规划中的标志性建筑。

位于中轴线上的唯一皇家道观——火神庙,

始建于唐代,历经明清两代重修。

它承载着古人对火神的信仰,见证了都城的烟火气息,

成为中轴线上宗教与民俗文化的重要象征。

火神庙坐落于北京中轴线的鼓楼之南,作为中轴线上唯一的皇家道观,其地位尤为显赫。

该庙始建于唐代,历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承载着古人对火神的深厚信仰与敬畏之情,见证了都城的繁华与变迁。

它不仅是研究皇家宗教文化和民俗信仰的珍贵实物,更是探究中轴线文化脉络的关键例证。

当芭蕾舞者的足尖轻轻点触中轴线,

红裙与龙灯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在此深情相拥,共同演绎文化传承的诗意绽放。

申遗成功一周年的北京中轴线,

守护着中华文明绵延不息的精神根脉,

镌刻着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文化的自信,

更标志着世界深入理解中国的新起点。

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纵贯南北,全长7.8公里。其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历经逾7个世纪,成为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组合体。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北京中轴线被归类为文化遗产中的“建筑群”类型,共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

北京中轴线的北端起点为钟鼓楼,向南依次经过万宁桥、景山,穿越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直至天安门广场及其建筑群,再延伸至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最终抵达南端的永定门。此外,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别位于中轴线的东西两侧。

一年来,7.8公里的“古都之脊”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众多文物古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亲身体验鲜活的北京生活。北京中轴线申遗周年并非终点,而是文化遗产跨越时空界限的新起点。保存历史的最佳途径,是使其在当代语境中不断焕发新生。此刻的共鸣,早已超越了视觉盛宴,成为文明传承的DNA转录。

北京中轴线不仅吸引了中外游客的广泛关注,成为文旅领域的标志性景观,更担当起国际友好交往与文明互鉴的重要平台。

当芭蕾邂逅中国古建,东西方艺术美学在此诗意交融。

中国古建的线条美学与芭蕾的肢体语言实现了奇妙的共鸣。

当芭蕾遇见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诗意对话……

(来源:中国网 作者:张爱东)

相关文章:

芭蕾足尖下的中轴线:申遗周年全球共赏(下)07-25

雷霆万钧破冰而来 全国首部禁毒题材舞剧《破冰》亮相舞蹈节07-23

国航开通北京至塔什干直飞航线07-20

金健米业:上半年预计扭亏为盈,盈利1000万元至1300万元07-13

线上主导 消费多元 创新与健康成方便速食破局关键07-11

北京40余家博物馆暑期延时错峰开放!附名单——07-08

赋能文旅消费 助力暑期经济——各地各部门服务暑运一线见闻07-05

开发区:机制联动保安全 隐患清零护民生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