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合肥在线】
“鸟儿飞了起来,马儿跑了起来,溪流也流向远方”。近日,在合肥市南门小学恒盛皇家花园校区的一节美术课上,美术老师贺弯飞利用AI技术,将学生们的平面画作摇身一变,成为萌趣十足的动画视频,受到了班级里的学生们广泛喜爱。
老师巧用AI“魔法”
将学生画作变为动画视频
这场充满创意的教学实践,灵感来源于贺弯飞老师的儿子。前不久,贺弯飞下班在家,当她看到6岁儿子画的鹦鹉停留在静态纸面时,突然萌生奇想,如果能让画里的世界动起来就好了。

贺弯飞尝试的第一幅AI画作。
于是,她想到了尝试用AI技术将儿子的画作生成动态视频,小家伙盯着屏幕上振翅欲飞的小鸟,兴奋得手舞足蹈。
这份亲子间的小惊喜,让贺弯飞敏锐地捕捉到教育契机,于是将这份AI“魔法”带入到了课堂,让更多学生感受到了艺术的生命力。

学生课堂看到画作。
贺弯飞精心挑选二年级至六年级学生的三四十幅作品,涵盖古风山水、戏曲人物、地球家园、动物植物等充满童真想象的主题。通过“AI绘制图片+动态视频生成”的双重技术加持,静态的线条与色彩瞬间拥有了呼吸感。
古风山水潺潺流动、戏曲演员水袖轻扬、骏马在屏幕上奔腾跳跃……学生们画笔里的创作充满了生机。
动态画作点燃课堂
学生和家长点赞创意教学
“当第一次在班级放出这些动态效果视频时,孩子们整个人都特别兴奋,我听见有孩子就说,老师是懂我们的。”贺弯飞说。

学生郭哲铭的画作。
今年上六年级的郭哲铭用稚嫩的画笔,画下了一处古亭长廊,虽然手法略显粗糙,却意境满满,在经过AI技术的生成后,这幅作品仿佛成为了国风题材的动画片。

AI后的学生画作。
看到自己笔下的山水化作3D动画时,郭哲铭激动得满脸通红。他说:“看着画里的东西动起来,我心里特别开心。原本只是一张普通的画,现在竟然有了生命!同学们一下子围过来,都夸我的画超厉害。”
孩子们的反应如同一把火,点燃了课堂的创意氛围,原本安静的美术课变成了充满欢声笑语的“魔法工坊”。
除了学生们的惊叹之外,不少家长也对这样的课堂创新赞不绝口。来自该校二年级学生周佳茗的家长说:“贺老师把孩子的画作做成3D动画的创意很有意思。这不仅是技术的呈现,更是老师对孩子创意的珍视。从中能看出来老师在教学上颇有用心,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孩子能更直观地感受艺术魅力,也让我们家长看到了老师对孩子的用心栽培。”
名师打造创意课堂
探索美育创新模式
事实上,这已不是贺弯飞第一次用创意点亮课堂。此前,贺弯飞老师带领学生种葫芦、画葫芦、烙葫芦,开办“恒迹”葫芦烙画非遗社团;在今年1月份,本报曾报道过贺弯飞老师为班上的41位学生每个人绘制了一幅可爱的卡通头像,一篇篇“插画式”期末评语获得了众多网友的点赞和好评。

贺弯飞和班级同学合影。
作为庐阳区美术名师,贺弯飞始终致力于打破传统美育边界,通过多种形式将课堂内容精彩呈现。
此前,贺弯飞还多次联合社区开展非遗体验、校园艺术展,组织家长参与亲子创作与美育讲座,凝聚多方力量构建美育生态,推进校园美育浸润行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美育生态圈。

贺弯飞。
此次利用AI将学生画作变为动态视频,将学生们的想象转化为可感知的沉浸式体验,利用技术赋能教育,激活创新思维培养,探索美术与信息技术的跨学科融合。
“艺术教育不该局限于纸面,而应成为连接想象与现实的桥梁。”贺弯飞表示,未来还将继续探索美育的更多可能,让每个孩子的画笔都能在数字时代绽放独特光彩,让美育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春雨。
记者手记
从葫芦烙画的生动实践,到“插画式”期末评语的用心之举,再到这次AI学生画作,从贺弯飞老师的身上,可以看见一位教育者真正把孩子放在心上,这样的美术课学生们怎么能不喜欢呢。愿每个孩子都能遇见这样的老师,愿每堂课堂都能成为孕育梦想的土壤。
合报学在合肥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夏伟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
解锁自信密码,拥抱闪亮自我——长师附小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04-23
推动中医药文化焕发新活力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