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遇见“行走的图书馆”,人在旅途也能随手开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5:02:00    

阅读与行走,都是理解世界的方式。如何在行走中安顿心灵,人在旅途也能“随手翻开一本书”?

“走过山川大地,是理解历史演进不可替代的路径。不过,走是容易的,写才是更难的。”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实地调查的历史学者罗新教授分享近年来围绕长城展开的行走研究。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亚朵竹居联合三联人文城市、三联中读发起“领读计划”,罗新、作家杨潇、文化传播者杨大壹探讨阅读与行走如何共同构成一种更具连接感的生活方式。

“流动不仅是一种状态,也是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方式,而阅读和写作,正是在这样的流动中展开。”杨潇从《重走》创作经历谈到,当身体处在流动之中,人也更容易与历史发生连接。他的另一部作品《可能的世界》是历时十年走访10余国的深度游记,像一扇通往“可能的世界”的大门。

作为“深度行走控”,罗新在53岁历时15天徒步450公里重走元代辇路的游记《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带着知识、历史和记忆上路,既有契丹女真的墓葬铭文考释,也有现代牧民的生存实录,“我完成了从旅游者到旅行者的转变。”

“行走的图书馆”推出同名“主题书单”,4·23世界读书日起在全国1600余家亚朵竹居空间陆续上架,供住客与周边居民免费借阅,并支持异地归还。在杨大壹看来,这样能承载“走着读、读着想”的空间在当下城市中承担着某种公共价值,赋予人们在旅途中、工作间隙,拥有更多“随手翻开一本书”的可能性。

书单含7部著作,其中《满世界寻找敦煌》是荣新江教授耗时40年跨越11国48城的学术追寻实录,以考古学家的严谨与诗人的笔触,跨越亚欧大陆,用全球视野重构敦煌的文明密码。300余幅文物影像与地图,串起丝绸之路上散落的文明碎片,寻访敦煌背后显现的时代缩影。

竹居以“7×24小时免费开放的流动图书馆”被熟知。所谓“流动”,不仅指书籍的异地归还功能,更是一种文化姿态——不设门槛、无需任务,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走进、随意翻阅。杨潇表示“愿意在陌生城市把一小时交给它的书架”。

“我们观察到,很多人并不是来系统阅读的,而是路过、坐下、翻两页,或看见某本书封面产生兴趣。”亚朵竹居负责人表示,正是这种轻松进入的可能性,让阅读从任务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截至目前,亚朵竹居已在全国开设1600多个阅读空间,藏书量破百万册。从日常借阅空间的打造,到属地图书馆建设,再到IP活动“领读计划”持续开展,人们以不同方式与书发生联系——“可能是偶遇一本书、也可能是有意走进某个城市、参加一场读书会……”而通过主题书单、文化共创、在地联动等方式,竹居不止是借阅空间,更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接口,开启一场场公共思想交流。

原标题:《遇见“行走的图书馆”,人在旅途也能随手开卷》

栏目主编:邢晓芳

来源:作者:文汇报 许旸

相关文章:

遇见“行走的图书馆”,人在旅途也能随手开卷04-22

十五运365天365人|吕白:以“小产品”服务“大民生”,借十五运会传递中国品牌创新活力04-22

整治“内卷式”招商乱象04-21

“民生为大”写新篇04-21

市领导督导开展第五次“周末看城管”活动04-19

突然霸榜!淘宝冲上美国App下载榜第二04-16

中国成功构建地月空间三星星座04-16

让新能源固废循环再利用 | 行走黄河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