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一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平台发布“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
视频中,该班主任发现班上学生使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经查阅后得知该词已演变为影射“唐氏综合征”的侮辱性网络烂梗,随即在班内严肃批评并教育学生。
该班主任称:“我不知道‘唐人’是什么意思,作为历史老师,我唯一知道的就是唐人街,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所以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我就去网上搜,结果我越搜越生气,这句话已经引申到了说别人是‘唐氏综合症’。”

她强调 “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更何况是用某一种很严重的疾病的类型,来作为一个网络烂梗来攻击别人,不管你是攻击了我们的同学还是其他人,你用‘唐人’这个用疾病命名的一个烂梗来攻击别人,对那些患这个疾病的人也很不尊重。所以我不希望我们班再出现这样的一个情况。”
在该视频走红后,这名班主任的行为得到不少网友的认可,“什么时候开始拿疾病嘲讽人了?”


9月8日,该班主任表示,经过引导,学生们理解了该词的不当含义,已经停止使用该梗,被嘲笑的学生也获得了道歉。

这并非网络“烂梗”第一次引发担忧。此前,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受访家长对此有担心的比例更高,为74.4%。超半数受访者认为网络“烂梗”会导致青少年乱用词汇和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
“青少年喜欢玩‘梗’有其特殊心理需求,如获取认同、给自己解压等。家长和教师要重视网络现象、网络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适时帮助青少年提高思辨能力和网络素养,同时也要特别注意一味批评反而可能触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指出,社交媒体平台也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发挥正向引领作用,把好语言、内容关,为青少年推送健康向上的网络内容。

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妍认为,学校教育要加强语文教育,从青少年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出发,引导他们多阅读经典文本,用更多优美的语言塑造他们的表达方式,增强对网络“烂梗”的抵抗力。

你还有哪些建议?
来源 | 中国青年报综合
相关文章:
学生被嘲“唐人”,一老师当场怒斥!09-09
华龙区义务教育学校平稳有序开学 开启新学期奋进篇章09-01
星光教育集团:与智慧企业深度对话,赋能教师培训提质08-28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08-28
小学生分享《南京照相馆》观影微感悟:光影中见证平凡人的爱国担当08-27
孩子们,你的网络安全“文具”配齐了吗?08-27
沈阳市教育局发布重要公告!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