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首例职场性侵获工伤认定一案尘埃落定,当事人崔某某历经波折,终获113万元赔偿 ,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决,在为受害者带来正义曙光的同时,也将职场性侵这一沉重话题,再度推至公众视野中央。
回溯案件,2023年9月22日,身为公司销售总监的崔某某受指派前往杭州出差,在商务宴请醉酒后,惨遭公司实控人、总经理王某性侵。她没有选择沉默,毅然报警,让王某受到了法律制裁,获刑四年。可公司却以“未遵守请假制度、无故旷工”为由将她开除。但崔某某没有向不公低头,坚持申请工伤认定,经过漫长维权,今年8月,判决生效,她成为国内首例职场性侵获工伤认定的受害人。
在我国,性侵案件一直呈现出高发态势,且与其他类型案件相比,有着极高的维权难度。全国总工会2023年调查显示,76.8%职场女性遭遇性骚扰,但报警者不足3%。很多时候,受害者不仅要面对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创伤,还要承受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以及漫长而艰难的取证和维权过程。也正因如此,崔某某的胜诉意义非凡。它明确了“因公外出期间的休息场所属于工作场所的延伸”“精神伤害可纳入工伤范畴”“醉酒状态不免除企业的工伤责任”,突破了现有制度的模糊地带,为类似案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给更多受害者带来了维权的勇气和希望。
然而,这起案件引发我们重视的,不仅仅是工伤认定的突破,还有案件背后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企业在面对此类事件时,不应成为二次伤害的源头。在崔某某案件中,公司不仅没有给予受害者应有的支持与保护,反而以不合理的理由将其开除,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反性骚扰体系。例如,字节跳动通过开展培训、制定明确的行为准则等方式,营造安全、健康的职场环境。这些企业的做法,为其他公司树立了榜样,也提醒着所有企业:建立健全反性骚扰机制,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再者,法律对于精神赔偿的标准也亟待完善。性侵对受害者造成的精神伤害往往是长期且难以愈合的,但目前法律在精神赔偿方面的标准相对较低,无法充分弥补受害者的损失。在崔某某案件中,她为了获得精神伤害的认定,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治疗过程,即便如此,精神赔偿部分在整个赔偿中所占比例仍显不足。这一现状需要引起法律界的重视,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提高精神赔偿标准,给予受害者更充分的法律救济。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女性正在勇敢地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女性性侵投诉量上升37%,这一数据背后,是无数女性对正义的执着追求,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我们更希望,有朝一日,性侵害这种行为能够彻底消失,每一个人都能在安全、平等、尊重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这不仅需要受害者自身的勇敢,需要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更需要法律不断完善、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建起全方位的反性侵防线。(黑龙江大学 于天娇)
来源:河声
相关文章:
大学声丨国内首例职场性侵获工伤认定背后,我们还能做些什么?08-22
河南省栾川县开发区公共法律服务站正式启用08-21
从“工业锈带”到“创新雨林” —— 南开区西部的跃迁之路08-18
聚焦辣博会|从一粒种子到美食的全方位展示!102家企业在辣博会展示展销08-17
济南完成四轮次排序单位生态环境普法培训08-17
我画《可爱的中国》(谈艺录)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