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丹
春分后第15日,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就到了。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淡淡的哀愁被物候的清风扬起,在中国,清明是唯一节气与节日交叠的日子。
如果追问,为什么要过清明节?答案或许就在荒野中那随春风滋长的生命绿色中。当家族祭祀连接起我们与祖先,爱便不会消失。新时代,回溯清明节的核心本义,重构家族祭祀的时代价值,意义深远。
历史纵深看,这是慎终追远的礼俗仪式。
梨花风起时,无论身居何位,身处何方,我们自觉奔赴一场神圣的家族祭祀。从寒食到清明,一家人齐齐整整,千秋如一。
“天下之本在家”。家是生命出发的地方,也是情感回归的地方。清明时节,那些庄严的礼俗仪式感人至深。
在中原,人们致祭、填土、挂纸钱、洒祭品;在湖湘,扫墓要选阳气足的上午,供奉先人生前爱吃的美味佳肴;在潮汕,人们做朴籽粿祭,培土整坟、妆坟碑字。各地风俗迥异,而慎终追远如出一辙。
敬天法祖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维度。清明祭扫蕴含着祈福纳吉、祖荫庇佑的美好愿望,也寓意着另一种形式的团聚。最好的缅怀是记得,只要不被所爱之人遗忘,离开的人就永远活着。
我们必在爱中告别,也必在爱中相会。
个体叙事里,这是血脉认同的亲情聚会。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清明归家、清明归乡,是无数个体的情感叙事,回到生命起源的地方,所有的家族情怀在坟前一跪一拜中全然释放。
清明祭祖的内核是深厚的孝文化。有人说,父母是挡在我们与死亡之间的两道墙,当父母过世,我们将直面属于我们的死亡。这使人无法不感恩,无法不孝亲。事实上,有“孝”才有“祭”,有血脉认同才有共同的情感与缅怀、共同的人伦关系和秩序。
清明祭祖也是维系家族凝聚力的情感纽带。
清明前后,许多家族陆续修家谱。“家谱”是家族历史的见证和载体,“姓氏”是家族血脉传承的标志。当家族成员济济一堂,共同祭祀,共享先人荣光,共谱家族新章,剪不断的血脉亲情、化不开的乡情乡愁,都融化在坟前那一次又一次的叩拜中。
文化沿袭中,这是由来有自的东方智慧。
清明节是中国最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风、清明雨、清明茶、清明诗、清明传说,带着浓厚的古典文化美感和意境。
传说中,白娘子与许仙相识于清明踏青之时;能臣介子推焚亡于深山而有寒食节,一句“但愿主公常清明”的遗句令人感佩。
诗文中,宋代诗人高翥写:“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笑与醉是看淡生死的了然。
现实中,清明祭扫的悲泣与清明踏青的欢快可以丝滑切换,一些地方祭奠之后于坟前啖食畅聊也是合宜的风俗。
无论是寒食禁火、清明生烟,还是思亲之泪、欢笑之声,看似矛盾的画面却折射出古老的东方哲学思想、中华文明特有的生死观念。在阴阳两极、生息两端,祭亡佑生,才是清明节真正的主题。
在文化沿袭与流变中,感恩自然,铭记祖先,我们才能找到清明节与未来连接的永恒的原点。
时代在发展,这是家国天下的深情告慰。
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家国同构是中国人的信仰格局。
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到革命先烈“愿以我的成功的事业,报你与我母亲对我的恩爱”的深情流露,民族大义荡涤人心,清明祭祀由此拓展出新的时代意涵。
在中国腾冲,8000远征军将士长眠于斯,于是清明节有了先祭国殇后祭祖的新风;在朝鲜长津邑,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上空响起清明祭文,家国的感受如此强烈……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当清明祭祀以国家名义缅怀英烈,就极大丰富了清明节的文化底蕴。
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我们要“以最好的方式告慰他们”。
“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
梨花风起正清明,在这个混合了美丽与哀愁、欢乐与泪水的春日,我们将前世人伦的牵挂,融入今生相聚的安稳,鼓起一叶叶“家”的风帆,在爱与告慰中温暖前行。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相关文章:
手足口病发病呈上升趋势04-04
传承红色基因,潍坊市清明主题活动在庄龙甲故居广场举行04-03
上海一女子闯大祸:烧纸钱把邻居的保时捷烧了!面临巨额赔偿……很多小区出现危险行为,官方提醒04-03
缅怀英烈铸忠魂 重庆云阳公安开展清明节主题党日活动04-03
绿电“捕风者”领跑全球 “海鲜”养殖火出圈 新疆解锁“聚宝盆”新密码04-03
清明将至 缅怀先烈(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