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被誉为公交行业的“劳模摇篮”!青岛6路公交“青年服务线”命名70周年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5:18:00    

在青岛前海一线,一辆印有6路“青年服务线” 标识的公交车往来穿梭,如同流动的文明符号,串联起城市记忆与时代精神。4月15日,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6路 “青年服务线”将迎来命名70周年。这条见证着岛城公交事业发展史的线路,先后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5名,市级以上劳模17名,被誉为“劳模摇篮”。

如今,从线旗的传承到线志的编纂,从公交劳模文化馆的蝶变升级,再到公交服务的不断创新,6路线以一面旗帜、一辆车、一部线志、一座展馆为载体,生动诠释了“劳模精神” 的永恒生命力,继续书写着流动的城市公交发展史。

线旗传情,劳模精神代代相传

在青岛,6路线承载了许多老青岛人的回忆。1955年4月15日,6路线被共青团青岛市委命名为“青年服务线”,这是6路线获得的第一个市级以上荣誉,以此为起点,6路线不仅培养出了一代代劳模,更见证了岛城公交行业的发展变迁。

如今,6路线已累计获得全国、省、市级荣誉400余项,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5位,市级以上劳模17位。1985年,6路线被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劳模集体”荣誉称号。

6路线的第一位全国劳动模范张德香提出的“五心”服务法,是青岛市公共交通行业的第一个服务法;第二位全国劳动模范张蓉提出了“宁肯自己麻烦千遍,不让乘客一时为难”的服务理念,体现了以乘客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第三位全国劳动模范张丽霞,率先提出“无人售票,有情服务”的理念,探索出了一条有人售票改制为无人售票的公交服务新模式;第四位全国劳动模范刘艺提出的“付公交车票价,享导游式服务”的理念,为岛城旅游业的繁荣注入了公交活力;第五位全国劳动模范王艳结合新时代服务特点和市民乘车需求,首推“十米车厢一个家”的服务理念,将车厢服务推向了新高度、新起点。

正是一代代6路人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精神的薪火相传,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6路线不断发扬光大,持续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在青岛城运控股集团公交劳模文化馆展厅内,陈列着一张黑白老照片:7名乘务员手持一面“青年服务线”线旗,在公交车前合影留念。这张合影拍摄于1978年,照片中间梳着两条麻花辫的小姑娘——安风琴如今已经两鬓斑白,在6路线劳模集体中,安风琴先后获得市劳模、省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因为在全国公交行业服务竞赛中成绩优异,她还代表6路线进京领取团中央颁发的“全国新长征突击队”奖状。那面“青年服务线”旗帜,在70年间“接旗、补旗、传旗”赓续不断,传承至今已由第23任班组长接旗。

“2023年,我从我的师父王艳手里接过了线旗和‘555’号劳模车的方向盘,接过的不仅是一份荣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我一定会把劳模精神传承下去,开好每一班车,服务好每一位乘客,让‘青年服务线’这面旗帜在我们手里继续闪光!”6路线第23任班组长周群松说。

新老班组长庄严交接的不仅是旗帜,更是“五心服务”的初心、“老绝活”的匠心和为民服务的恒心。这场延续了70载的传旗仪式,不仅让劳模精神薪火相传,更让6路人共同的精神旗帜高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坚守岗位、甘于奉献。

传承好、培育好劳模精神,这既是6路线的精神内核,也是动力源泉。多年来,6路线创新推行“导师带徒”人才培养机制,让劳模精神在言传身教中薪火相传,在实践锤炼中发扬光大。此外,每当有新职工加入6路线,分公司都会组织他们上一堂必修的“线史教育课”,其中就包括线旗的由来和它所承载的荣誉与责任。

最“老”公交线 ,承载市民美好回忆

作为青岛市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公交线路,6路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33年,从大窑沟发往中山公园,最初名叫“青浮线”。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市内交通逐步恢复,“青浮线”于1951年重新开通运行,直到1960年,青岛市公交线网布局初步形成,以阿拉伯数字命名公交线路,“青浮线”也正式更名为“6”路线并沿用至今。

作为青岛市沿海开通的第一条公交线路,6路线承载了岛城太多人的回忆。据全国劳动模范、原6路线驾驶员张丽霞回忆,当年中山路很繁华,而大窑沟则是中山路最北端迎送游人的集散地,常常是人山人海,乘客排队能一直排到小港。“遇到节假日,5分钱一张票一天能卖1000多元,6路线的日均客流量达到2万余人次。”张丽霞说。

青岛市民何士津是6路线60多年的老朋友,自6路线建线以来,爱好游泳的何士津就找到了这条前往海水浴场最方便的公交线路。此后的60多年里,无论春秋寒暑,他都风雨无阻地乘坐6路公交车去洗海澡。与何士津老人一样,宋式镛老人也有他说不完的6路车故事,老人今年95岁了,30多年前,几乎每天都要乘坐6路车到中山路的照相馆里洗照片。时光飞逝,如今的宋大爷依旧每天坐着6路车,安享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这条线路承载了很多人的记忆,同时也见证着岛城公共交通的发展变迁。

从建线至1949年初,6路公交运行车辆全部是载客少、车容差、性能低的外国旧汽车。新中国成立后,岛城的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开始加速。1958年,公交客车修造厂改装生产的“跃进号”在6路投入使用。上世纪70年代,6路开始使用铰接车。2000年以前,6路的公交车除了少量的柴油车外,大部分为汽油车,车型方向没有助力,还是老式的前置发动机。随着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青岛成为奥帆赛承办城市,公交车更新换代的步伐开始加快。6路线也由汽油车逐渐更换为柴油车,2020年3月,6路线全线更换为纯电动公交车,实现了新旧动能的转换升级。

对于车型的发展变化,全国劳动模范、原6路线驾驶员王艳可以说是感慨万千。“最大的感受就是驾驶环境更好了,车开起来更舒适了。”王艳说,随着车型的不断更新,公交车驾驶员的劳动强度也在不断降低。

从国外引进的“万国”车型,到本土修造改装的“跃进号”,再到如今的纯电动公交车,6路公交车向着更舒适、更环保、更绿色的方向更迭,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舒适的出行体验。

一馆一志 ,构筑公交文化传承“双子星”

为了全面、系统地记录6路线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隧道巴士公司还精心编纂了《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6路线志》。这部线志以详实的史料、生动的图片和丰富的内容,全面展示了6路线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

在线志编纂过程中,编纂人员通过走访老职工、查阅历史档案、征集实物资料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为线志的编纂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让更多人了解了6路线的辉煌历程和优良传统。线志的出版,不仅是对6路线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线路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6路人的精神风貌和服务热情。

与此同时,6路线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2012年,6路线的劳模馆由一面荣誉墙扩建为占地5000平方米的规范化展馆——“春风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是青岛市总工会命名的第一批“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展出以6路线历年来的劳模群体为带头人的先进群体,不仅累计推广了20多个服务法和5项“老绝活”,成为青岛城运控股集团职工培训的教科书,还涌现出100多项小发明,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和材料费用,并荣获了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

为进一步激活劳模馆的时代活力,2020年,“春风劳模工作室”升级改造成全新的“公交劳模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基地”,基地利用新技术、新科技成为一个集传统优秀文化和现代科技创新于一体、具有鲜明特色的全新劳模工作室。2023年,劳模馆被省交通工会评为“山东省交通运输行业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如今,展馆再次升级为青岛城运控股集团“公交劳模文化馆”,更加生动地展现了劳模精神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升级后的劳模馆聚焦“数字赋能”,通过建立“数字劳模库”,实现了历史档案的动态更新。为庆祝6路“青年服务线”命名70周年而编订的《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6路线志》也陈列其中,成为展馆的一大亮点。2025年3月,“公交劳模文化馆”被中国交通报社评为交通运输行业“十佳文博馆”。

提升服务,创新探索永不止步

追求卓越,永不满足,是6路人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力量源泉。老一辈6路人用他们的真诚感染着乘客,青岛公交行业的“一碗水”“老秒表”“活地图”“问不倒”“一碗水”等老绝活,也都是在一代代6路公交人的摸索、总结和提炼中诞生的,如今已然成为6路线的“活招牌”。

为给乘客提供更加优质的出行服务,一代又一代的6路人在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探索,结合新时期社会对公交行业的要求,6路线先后涌现出“一口清”“景点通”“英语能手”“手语能手”等服务绝活,一个个服务技能,展示着6路人的细节服务、优质服务,让这条有着多年光荣历史的路线焕发出新的风采。

第五位全国劳模王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6路线属于沿海线路,途经众多景点,为了给乘客提供优质服务,王艳巧妙地把“导游式”服务融入到工作中,并且练就了“一口清”的绝活儿,她能在12分钟内背出青岛200多条公交线路的首末发车时间和线路走向,熟记岛城40多个景点的特色、具体位置、换乘信息,因此,被乘客称赞为“景点通”“活地图”。不仅如此,王艳还结合新时代特点,提出了“十米车厢一个家”的服务理念,不断推出“问候车厢”“花房公交”“樱花专列”等“暖行”服务举措,结合海洋节、环境日、国庆节等节日,打造主题车厢,为公交车厢增添了“知识服务”“文明服务”“礼仪服务”等新元素,推动公交出行由高满载率向高舒适度转变。

新一代的6路人,以“服务乘客奉献社会”为己任,不断创新服务内涵,拓展服务领域,把“让每一位乘客满意”的精神贯穿到整个服务中。结合无人售票车驾驶员服务工作的局限性,他们成立了“导游团队”,旅游季节走进车厢宣传青岛的风土人情、名胜景点,让外地乘客感受到青岛公交的热情服务。同时,他们还成立手语团队,大家从网络上下载有关手语视频对照学习,买来手语扑克,装在口袋里,利用工间相互交流学习,他们还到青岛手语角向聋哑学校老师学习手语,参加由残联举办的活动,与聋哑人进行交流,提高手语水平。

不仅如此,走进6路的车厢,设有细心准备的“百宝箱”,内装方便袋、夏天用的清凉油、风油精、晕车药、捆扎绳、胶带等,还有为外地乘客准备的青岛地图,有针、线、衣扣、别针以及哄孩子用的小玩具等。从冬天车座上的小棉垫,夏天的竹凉席,雨天的“爱心伞”,雪天的“擦脚垫”,这些便民小措施,架起了6路线驾驶员与乘客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桥梁。

为提高服务水平,他们还经常邀请沿线的老乘客到车厢里为驾驶员提意见,通过开展模拟服务,换位思考,使小小的车厢成为为服务乘客的大舞台,展示着公交员工的风采,演绎着“诚载美好”的企业文化理念。

多年来,6路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劳模精神,诠释了“用心用情”的服务理念,优质服务受到岛城市民广泛好评。在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开展的“市民满意公交线路”评比中,6路线连续多次荣获第一名,成为青岛市“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单位”。

近年来,6路线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新能源公交高品质线路”、全国首批“5A”级运营服务认证线路,以智能服务、绿色动能续写着新时代的6路答卷。

爱心传递,车厢服务延伸至社会

1955年4月15日,6路线被共青团青岛市委命名为“青年服务线”。自此,每年的4月15日便成为了6路线的“线庆日”,对于6路人而言,每年的线庆日,不仅是一次纪念,更是一代代6路人“听党话、跟党走”的庄严承诺,七十年来,他们始终坚持着以导师带徒、义务献血、爱心陪伴等不同的形式开展纪念活动。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6路人勇担社会责任,利用业余时间积极投身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国家宪法日,他们联合市南区检察院工作人员走上街头向市民普及反诈知识;为给大泽山困境学子送去希望和温暖,他们连续5年驱车300多公里,赶赴位于平度市的大泽山小学,为困境学子发放助学金,捐赠学习用具、生活用品;二月二龙抬头,他们又组成了“爱心义剪队”,为聋哑老人免费理发;还有爱心陪伴空巢老人、义务献血、志愿服务进站头、进社区、进学校,开展文明出行引导、交通安全宣讲等......70年间,6路人累计无偿献血超20万毫升,志愿服务时长突破10万小时,将车厢服务延伸至社会每个角落。

此外,他们还与莱阳路的孤寡老人闫大娘结为帮扶对子,每月到老人家看望,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对于无儿无女的闫大娘来说,6路线的驾驶员就是自己的孩子,每当得知6路线的驾驶员要来时,大娘就在家中买好水果,拄着拐杖早早来到车站,等着这些“孩子”们的到来。

他们还坚持每月去看望芙蓉路敬老院的老人们,主动为老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母亲节为老人送去鲜花,端午节为老人送粽子,陪老人聊天,受到老人们的欢迎,敬老院的院长感动之余将锦旗送到路队。

同时,他们还参加各类义卖活动,为贫困儿童募捐学费,为灾区捐款捐物。

多年来,6路线在车厢服务、企业发展、社会公益中当先锋、打头阵、展作为,让6路“青年服务线”这面旗帜扬得更高、品牌擦得更亮。正如全国劳动模范张蓉所说:“线庆日不是庆祝过去,而是提醒我们要永远向前。”

百年公交,只为强国。从入选青岛市庆祝建党百年大型纪录片《铸魂》,到劳模故事登上河北卫视《中华好家风》五一特辑栏目;从以6路线劳模精神为核心打造的“党建会客厅”揭牌仪式现场直播超11万人次在线观看,到6路线纪录片《传旗》成为全省党员培训教材......6路线的故事,早已超越一条公交线路的范畴,成为彰显城市精神的流动窗口。岁月流转,春去秋来,它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也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但那股为乘客服务的热忱,那股传承不息的劳模精神,恰似永不凋零的繁花,永远绽放在6路线的车厢中,绽放在岛城的大街小巷里。

(半岛全媒体记者 马正拓 通讯员 张弛)

相关文章:

平度明村镇白里村:羊粪化身种植西红柿肥料 全村年产值达1.2亿元04-15

事关赛事、路线等!海尔·2025青岛马拉松授牌仪式今日举行04-14

被誉为公交行业的“劳模摇篮”!青岛6路公交“青年服务线”命名70周年了04-14

我国多地遭遇大风天气 北京部分公交地铁线路今起恢复运营04-13

福州11个公交站拟更名 欢迎您来提意见04-12

时隔三个赛季再进八强!青岛国信男篮主场大胜浙江04-11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风清气正民心齐——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系列评论之三04-09

青岛精准服务助企纾困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