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为工业“缝纫”装上“火眼金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0:59:00    

《当代党员》2025年第7期

3月17日,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电弧认知制造研究所实验室里,实验员和学生们一大早便聚在一起,开会讨论新的研发项目。实验室负责人于兴华刚从北京回来,便马不停蹄地赶到实验室参与讨论,他要把控研发项目的方向、细节,并解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

这间实验室地处重庆两江新区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表面看似寻常,实则内有乾坤,诞生过不少科研成果,一款业内闻名的焊缝缺陷智能检测软件便出自这里。众所周知,在医疗领域,X射线检查能透过身体看到体内情况,而在工业的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装上这款软件也能达到类似效果,就像有了“火眼金睛”,装备内部情况一览无余,可有力保障诸多高端装备的安全运行。

这款软件的诞生,离不开南下重庆支援西部建设的于兴华。现年41岁的他是黑龙江大庆人,在北京理工大学担任教授。2020年前后,北京理工大学与重庆合作成立科研机构,他也从此开启了北京、重庆两地跑的生活。

从孤军奋战到带领20多人潜心科研,从焊接领域“转战”软件研发领域,于兴华以重庆为科研基地,躬身耕耘、力求突破,为重庆工业发展添智赋能。

学成归国南下重庆

说起进入焊接专业,于兴华称只是机缘巧合。当初,他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正是这所学校的王牌专业之一。于是,他选择就读焊接专业,并由此入行。

后来,于兴华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全额奖学金资助攻读焊接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2年进入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

但是,国际一流的科研环境、源源不断的科研经费、稳定丰厚的薪资待遇,都没能将于兴华留在美国。

“中国仅用短短十多年时间,便成为全球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制造业大国,我要用自身所学回报祖国!”就这样,2019年,于兴华怀着一腔热血回国发展,进入北京理工大学任教。

2020年,北京理工大学在重庆两江新区明月湖成立创新中心电弧认知制造研究所,两江新区对研究所和相关科研项目有扶持政策,并对科研人员抛出“橄榄枝”。经过考量,于兴华决定南下重庆发展。

那年,重庆智能制造方兴未艾,于兴华想趁着势头,开发一款智能检测焊接质量的软件。

“焊接的安全,关乎工业制造的安全。我曾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过一起因焊接缺陷导致的安全事故,发人深省。所以我决定转型,从零开始做软件开发。”于兴华说。

想方设法“招兵买马”

所谓万事开头难。回忆往昔,于兴华称自己来到重庆后,遇到的第一道难题便是招揽人才、搭建团队。

“那时我刚回国,认识的人比较少,除了在网上发布常规招聘信息,便只能通过原来认识的老师和朋友牵线招揽人才。”于兴华回忆道,起初,他找到了山东大学的武传松教授,通过他招聘了博士后孙震,负责团队电弧产品的研发。孙震又介绍了他的师兄李琰加入团队,李琰为人亲和踏实,凝聚力强,进入团队后,便和于兴华一起招揽人才。

那段时间,两人一碰面就是商量去哪里招人。于兴华当时不管是去高校开会还是去参加论坛,都把招人这件事挂在嘴边。圈子里面的人一传十、十传百,人才慢慢地就来了。

“我们的第一个软件工程师王旭,就是在多位朋友的帮助下从一家企业‘挖’来的。他为我们第一版软件雏形的搭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另外,我在北京有个非常优秀的博士研究生王小鹏,和他多次沟通后,他也来到了重庆,全力开展算法研发。”于兴华说。

另外,现团队软件开发组组长张力,也是当初他和李琰去争取来的人才。

张力在网上看到团队招聘信息后,通过简历投递来到于兴华的实验室面试。面试时,张力对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很满意,但实验室离家太远,让他有些游移不定。

为了留住人才,团队在重庆市渝北区龙山街道冉家坝社区为软件开发人员租了办公室,并提出“卫星办公室”的混合办公模式,从而为研发人员节约时间和精力。

“于教授非常爱才、惜才,他四处奔走,总算搭建起一个完整的科研团队。为了留住人才,从工作到生活,他方方面面都为我们考虑,他对人才的渴求、诚意和尊重,感动了大家,所以大家都愿意跟着他搞研发!”张力说。

人才是团队发展的基础,经过近两年半的“招兵买马”,团队所需的软件、算法、项目管理、财务、行政等相关人才总算到位。研发团队搭建成功后,于兴华正式开始将自己对开发智能检测焊缝质量软件的设想付诸实践。

于兴华指导客户应用软件。图/受访者

融合团队攻坚“硬伤”

焊接和软件开发分属不同领域,两拨人如何才能克服认知障碍,融入一个团队,研发出市场需要又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产品,成了摆在于兴华面前的第二道难题。

“我们做软件开发的人员,大多没有焊接领域的知识,所以在做的过程中,会觉得很抽象,甚至无法理解到底要做出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因此必须有人为软件开发提供方向和细节上的把控。”张力说,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具有扎实焊接领域相关学术知识和行业实操经验的于兴华,多次组织培训,带领团队了解焊接,将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倾囊相授。为了让大家更加直观了解焊接整个流程,他还积极联系工厂相关生产线,带领大家去实地参观、调研。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大家了解到焊接作为“工业的缝纫工序”,在很多重要领域都有涉及。其作为装备制造的关键因素之一,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装备质量,也关乎国家的工业安全。

但焊接容易出现缺陷。以前,焊接检测主要通过检测线上的工作人员用肉眼进行判断,这样不仅耗费人力,且人的“主观性”以及评定人员的专业素质、疲劳程度,甚至情绪波动,都会影响检测质量和结果,埋下安全隐患。

而于兴华要研发的软件,就是为了解决焊接检测过程中这一“硬伤”。“我希望造出一双‘火眼金睛’,能超越人的眼睛,更加高效、准确地进行检测。”于兴华说,一款智能软件从设想到具体研发,需要攻克很多技术性难题。

翻越“高山”智造“利器”

研发软件的过程中,团队在开发图像采集功能时,采集的图像质量一直达不到国外某款先进软件的标准。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于兴华带领团队阅读了大量资料,并咨询了很多朋友和企业,但都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后来,我就成立了一个技术攻关团队,带领大家把所有能找到的英文资料、产品说明书、代码等都拿来通宵达旦地看,并联系相关工厂,去进行现场试验、调试。”于兴华表示,工厂白天需要生产,团队只能晚上去调试,但大家毫无怨言。经过近4个月的努力,这个问题终于解决。软件得到客户认可,实现了国产替代。

攻克一个个难关,翻越一座座“高山”,焊缝缺陷智能检测软件总算研发成功。

“这款软件可以像医生为患者拍胸片一样,通过智能识别为焊接过程拍数字片,让高端装备的焊缝隐患及制造瑕疵无所遁形。其图像采集、图像处理、焊接缺陷智能识别与标注、智能评级及生产报告等几大功能,可实现底片数字化处理,由过去机械的灯下观片变为‘电脑观片’,甚至能够在云端服务器进行集中观片、评片。”于兴华说,软件用于焊接检测后,以前需要一个检测班组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现在只需一两名工作人员即可完成。这不仅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还大大减轻了“观片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评片的效率和准确率。

目前,实验室已和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美的重庆工厂、东方电气、重庆铁马工业集团等建立合作关系,并将检测软件应用到相关生产线上。走进美的重庆工厂,能看到操作人员通过语音向系统询问检测步骤、注意事项等。检测完成后,操作人员可通过语音请求系统解释检测结果。焊接工程师可通过语音指令,与DeepSeek一体机进行实时交互,查询焊接参数、优化工艺流程、评估焊缝质量,使焊接过程更安全和更智能化、人性化。

于兴华说,焊缝缺陷智能检测软件的开发始于重庆,这是团队迈出的第一步。未来,团队将继续扎根重庆,针对不同行业进行定制开发。同时,团队还将以重庆为基地,投身新的研究领域,例如3D打印、工业大模型等,继续为重庆工业制造贡献技术和智慧。

来源:七一客户端

相关文章:

14人!临沂国企招聘!04-12

筑牢“保障线”!梅州平远开展养老领域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04-11

“面试包过,不过全退” —“无痛上岸”是馅饼还是陷阱?04-11

一晚雷电6000+次 “雷暴哮喘”忙坏了医院急诊科04-11

AI 四小龙折戟资本路:旷视科技技术神话与上市困局的双面博弈04-11

芯片国产化率超九成!全国首个“四算合一”算力网络调度平台建成04-11

千城百县看中国|湖南株洲:暖心就业“摆渡人”04-10

广汽集团放大招,重磅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部件04-10